• Sonuç bulunamadı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條文 14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條文 14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Copied!
3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條文 14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註〕:

風寒之邪從陽明而傳少陽,起初不渴,今服柴胡湯已,反渴者,是 少陽轉屬陽明也。以法治之,謂當分其經、府見證而治之也。葛根、白虎 調胃間,各從其宜而用之可耳。

〔集註〕:

方有執曰:已,畢也。服柴胡湯已畢而渴,則非暫渴,其為熱已入胃,

亡津液而渴可知,故曰屬陽明也。

沈明宗曰:服柴胡湯已渴者,乃少陽之邪不傳三陰,而轉入陽明矣,

即當隨陽明現證而治,故謂以法治之。

鄭重光曰:少陽、陽明之病機,在嘔渴中分,渴則轉屬陽明,嘔則仍 在少陽。如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因病未離少陽也,服

柴胡湯渴當止。若服柴胡湯已加渴者,是熱入胃府。耗津消水,此屬陽 明胃病也。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條文 15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

口不欲食,小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 有裏也,脈沈亦在裏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

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 雖沈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 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

得屎而解。

(2)

〔按〕:

「脈細」,當是「脈沈細」,觀本條下文,脈沈亦在裏也之「亦」字自知。

脈雖沈緊之「緊」字,當是「細」字。本條上文並無「緊」字,如何說脈雖 沈緊,「雖」字何所謂耶?必是傳寫之誤。

〔註〕:

傷寒五、六日,雖表有頭汗出、微惡寒之陽邪未罷,裏有心下滿,口 不欲食,大便硬之陽結已形,但手足冷,脈沈細,則陽邪所結殊微也 故曰: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然脈沈細,似乎裏陰盛,而頭汗 出,則為表陽鬱也。假令純陰結,則不得復有頭汗出之外證,始合悉入 在裏之純陰結矣。夫既非悉入在裏之純陰結,此必為半在裏、半在表之 陽微結也,故脈雖沈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三陰不得有汗,今 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者,和其不通身汗出微惡寒也。

設不了了者,必大便之硬未除,自宜利其大便使得屎而解也。

〔集註〕:

喻昌曰:陽微結者,陽邪微結未盡散也。舊註作陽氣衰微,故邪氣結 聚,大差。果爾,則頭汗出為亡陽之證,非半表半裏之證矣;果爾,則 陰結又是陰氣衰微。

玩本文假令純陰結,及陽邪若不微結,是純陰邪內結,則不得復有外 證等語,其義甚明。

程知曰:此言少陽病有似少陰者,當細辦其脈證也。

程應旄曰:凡脈細、脈沈皆陰脈也。今與陽證同見,則為陽熱鬱結之 診,無關少陰也。可見陽氣一經鬱結,不但陽證似陰,並陽脈亦似陰矣 沈明宗曰:得屎而解,當用大柴胡之法也。

吳人駒曰:此證嘗見有誤作陰寒而施溫熱,以致大逆者。蓋因其惡寒,

手足冷,脈細而沈,不究其證之始末由來也。

周揚俊曰:此條惡寒肢冷,不欲食,脈細或沈,有似乎陰,最難辨晰,

仲景特出「陽微結」三字,昭示千古,以頭汗出為陽,陰不得有汗也。至 五、六日頭痛發熱,證原屬陽也,故縱見少陰之脈,不得為少陰之病。

然獨未見少陽一證,何遽得為少陽病耶?此仲景

所以又明言半在表、半在裏也。爾時裏證既多,不得純以表藥汗之;外 證似陰,不得復以裏藥溫之,故取小柴胡提出其邪於表裏之半。而大便 硬,不了了者,則當下之得屎無疑也。仲景恐人未明,自為詳辨,然後 知手足冷,微惡寒者,正因陽邪鬱結,不外通於肢體,故獨頭汗出也。

(3)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條文 16

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 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註〕:

傷寒,脈得浮濇,榮衛不足也。脈得沈弦,木入土中也。榮衛不足則 表虛,木入土中則裏急。惟表虛裏急,腹中急痛,所以先用小建中湯,

以其能補榮衛兼緩中急,則痛可差也。或不差,必邪尚滯於表,知濇為 榮衛不通,弦為少陽本脈,故與小柴胡湯,按法施治也。成無己:去黃 耆加芍藥,疏外調中,其說亦是。

〔集註〕:

汪琥曰:弦脈不除,痛猶未止者,為不差,此為少陽經有留邪也。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條文 17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湯主之。

〔註〕:

傷寒未解,欲嘔吐者,胸中有熱邪上逆也。腹中痛者,胃中有寒邪內 攻也。此熱邪在胸,寒邪在胃,陰陽之氣不和,失其升降之常,故用黃 連湯,寒溫互用,甘苦並施,以調理陰陽而和解之也。然此屬外因,上 下寒熱之邪,故有如是之證;若內因雜病,嘔吐而腹痛者,多因宿食。

由此推之,外因、內因證同而情異概可知矣。

〔集註〕:

程知曰:陰邪在腹,則陽不得入而和陰,為腹痛;陽邪在上,則陰 不得入而和陽,為欲嘔逆。

汪琥曰:尚論篇,皆以風、寒二邪,分陰陽、寒熱,殊不知風之初來 未必非寒,寒之既入亦能化熱,不可拘也。

(4)

鄭重光曰:此熱邪中於上焦,寒邪中於下焦,陰陽不相入,失其上 下升降之常也。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程知曰:傷寒一、二日太陽,二、三日陽明,三、四日少陽,四、五日

傷寒,發汗病不解,則當惡寒,非表虛也,是表邪猶在不解,仍當

則其人必如狂。如狂者,瘀熱內結,心為所擾,有似於狂也。當此之時 ,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者,脈當浮大。若脈微而沈,則是外有太

下之而不通利。今反利者,詢知為醫以丸藥迅下之,非其治也。迅下則

柴胡 半觔 黃芩 三兩 人參 三兩 半夏 半升,洗 甘草 三兩,炙 生 薑 三兩,切 大棗

張璐曰:金匱云: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

少陰脈不至,是腎氣衰微,精血少也。腎者,陰中藏陽者也。腎陰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