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條文 16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條文 16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Copied!
2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條文 16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註〕:

陽病裏熱多者,宜乎下;表熱多者,宜乎汗。若表裏熱多,當兩解也 若單下之,表不解則裏虛,表熱內陷,因作硬也。

〔集註〕:

張璐曰:陽熱證多,即有陽明證見,亦屬經證,不可下也。不當下而 誤下之,則陽邪乘虛內陷,不作結胸,則為痞硬也。

程應旄曰:陽病,謂表裏熱俱多,下之則胃中水竭。其硬也,非轉屬 陽明之硬也。

※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條文 17

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必清穀腹滿。

〔註〕:

亡陽陰盛,燥而無熱,雖大便硬者,此乃不大便無所苦之硬也,下 之則中寒猶盛,故必利清穀腹滿矣。

〔集註〕:

成無己曰:無陽者,亡津液也。陰多者,寒多也。大便硬,則為陰結。

下之虛胃,陰寒內甚,故清穀腹滿。

方有執曰:陰,以寒言。強,猶言多也。清穀,陰不能化也。腹滿陰寒,

凝滯而內脹也。

※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條文 18

(2)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薰之則 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 背強;加溫鍼則衄。

〔註〕:

傷寒發熱,頭痛背強,微汗出,若不惡寒,非溫病即邪傳陽明也。若 誤發汗,不成風溫,外熱如灼,必成陽明熱甚神昏不識人也。以火薰、

溫鍼劫之,火氣入裏,壅塞於胸則喘,於腹則滿也。火傷衛分津液,則 不得小便,火傷榮分血脈,則必作衄也。若下之,則中氣傷,故氣短;

津液傷,故小便難也。

〔集註〕:

程應旄曰:此證近於溫,有熱無寒,汗、下、溫鍼均在所禁也。

※辨不可下病脈證篇-條文 19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 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

〔註〕:

下利脈大,裏虛也,以其不當下而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者,謂脈浮 大,按之空虛,表急裏虛,因爾腸鳴,屬當歸四逆湯,和其表而溫其 裏也。

〔集註〕:

成無己曰:浮為虛,革為寒,寒虛相摶,則腸鳴,與當歸四逆湯。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防治新流感 中醫有妙方 台灣臨床中醫醫學會針灸科主委楊沛青醫師專訪

脈濡而緊,謂浮濡而沈緊也。濡則衛表微,緊則榮裏寒,外有發熱汗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太陽表證也。則脈欲厥,謂浮緊之脈 ,

動氣在右,肺失治矣。下之則肺先虛,津液內竭,故咽燥鼻乾,頭眩

脈沈而遲,下利清穀,是裏有陰寒也。若其人面有少赤色,身有微熱 ,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有陰無陽也,雖用附子四逆輩,恐陽不 能急回,宜急灸厥陰以通其陽。若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手足不溫 ,

燒鍼,即溫鍼也。燒鍼取汗,亦是汗法,但鍼處宜當避寒,若不謹慎 ,

形作傷寒者,言其病形作傷寒之狀也。但其脈不弦緊而數,數者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