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條文 9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條文 9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

Copied!
3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條文 8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 主之。

〔按〕:

發汗病不解之「不」字,當是衍文。蓋發汗病不解,則當惡寒,今曰反 惡寒者,正所謂病解之義也,病解惡寒,始謂之虛。

〔註〕:

傷寒,發汗病不解,則當惡寒,非表虛也,是表邪猶在不解,仍當 汗也。今發汗,汗出,病已解,不當惡寒矣,反惡寒者,非表邪也,乃 陽虛不能衛外所致,故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蓋用附子以扶陽,芍藥 以補陰,甘草佐附、芍補陰陽而調榮衛也。

〔集註〕:

方有執曰:未汗而惡寒,邪盛而表實;已汗而惡寒,邪退而表虛;

汗出之後,大邪退散,榮氣衰微,衛氣疏慢,而但惡寒,故曰虛。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條文 9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 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註〕:

傷寒發汗,汗出病解,必不惡寒,亦不惡熱,始可為愈。若發汗後 惡寒者,是陽虛也,宜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今發汗後不惡寒,但惡 熱,則是胃實也,故與調胃承氣湯,瀉熱以和胃也。

〔集註〕:

方有執曰:發汗後不惡寒,其人表氣強也。但熱,亡津液而胃中乾,

故曰實也。當和胃氣,以乾在胃而實也,故曰與調胃承氣湯,所以瀉實 而甘草則有瀉中調和之義。

(2)

程知曰:汗後惡寒,則為榮衛俱虛;汗後不惡寒,但發熱,則為津 乾胃實,故有調胃通津之法,然曰當、曰與,則似深有酌量,而不肯妄 下,以重虛其津者。《調承氣湯方:見陽明篇》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條文 10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 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註〕:

脈浮緊者,寒傷榮之脈也。身痛者,寒傷榮之證也。脈、證皆表實邪 則當發汗,宜麻黃湯。設若寸關脈浮緊,惟尺中遲者,則又不可發汗。

何也?以其人平素榮氣不足,血少故也。由此可知脈陰陽不俱緊,不可 輕汗也。

〔集註〕:

方有執曰:尺以候陰,遲為不足,榮主血,汗者血之液,尺遲不宜 汗者,嫌奪血也。

張璐曰:尺中脈遲,不可用麻黃發汗,當頻與小建中湯和之,和之 而邪解,不須發汗。設不解,不妨多與之,覆而汗之可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條文 11

發汗後,身疼痛,脈沈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 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註〕:

發汗後,身疼痛,脈浮緊或浮數,乃發汗未徹,表邪未盡也。仍當 汗之,宜桂枝湯。今發汗後,身雖疼痛,脈見沈遲,是榮衛虛寒,故宜 桂枝新加湯,以溫補其榮衛也。

〔集註〕:

成無己曰:表邪盛則身疼,血虛亦身疼。其脈浮緊者,邪盛也。脈沈

(3)

遲者,血虛也。盛者,損之則安;虛者,益之則愈。

喻昌曰:脈沈遲者,六部皆然,與尺遲大異。尺遲乃素虛,此為發 汗新虛,故於桂枝方中,倍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以去邪,加人參三兩以 補正,名曰新加湯者,明非桂枝湯中之舊法也。

汪琥曰:身疼痛,脈沈遲,焉知非中寒證,要知此證,乃太陽傷寒 發汗後,身疼不止,脈變沈遲,非中寒比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條文 12

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溫 其裏,宜四逆湯。

〔按〕:

身體疼痛之下,當有「下利清穀」四字,方合當溫其裏之文。觀太陰 篇云: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痛者,急當救裏,宜四逆 湯。此雖未下,但脈反沈,可知裏寒,必是脫簡。

〔註〕:

病發熱、頭疼,太陽表證也。脈當浮,今反沈,是太陽表證,而得少 陰裏脈也。凡太陽、少陰表裏皆寒,無汗之病,均直以麻黃附子細辛湯 發汗。若不差,不下利者,更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和之。

若下利清穀,即有身體疼痛之表未解,不可更汗,當溫其裏,宜四 逆湯。防其陽從陰化,變厥惕亡陽之逆,斷不可謂病在太陽,無 可溫之理也。《四逆湯方:見少陰篇》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傷寒脈浮,自汗出,中風證也。小便數,心煩,裏無熱之虛煩也。微

劉宏壁曰:太陰無可下之法也,設在經則各經已無可下之理,在藏

仲景豈意後人如此之愚哉。即如產後不宜寒涼,所以舉一白芍之味酸微

太陽中風,即上二條合而言之,又詳舉其證以出其治也。後凡稱太

太陽病,下之後微喘者,表未解也,當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湯,解太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此為外傷寒邪,內停寒

太陽表病,當汗不汗,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以此表裏俱虛 ,

程知曰:傷寒一、二日太陽,二、三日陽明,三、四日少陽,四、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