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註〕: 少陽者,膽經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註〕: 少陽者,膽經也"

Copied!
3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總論

少陽主春,其氣半出地外,半在地中,人身之氣亦 如之,故主半表半裏也。半表者,謂在外之太陽也;

半裏者,謂在內之太陰也。邪入其間,陰陽相移,寒 熱交作,邪正相持,進退互拒,此際汗、吐、下三法 俱在所禁,故立小柴胡湯和解法,加減施治。

然小柴胡加減法中,又有口不渴、身有微熱者,加 桂枝以取汗。及下後,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 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者,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汗之。

又有柴胡證具,而反下之,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 胸也,大陷胸湯主之;及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 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 柴胡湯下之。更有本柴胡證,醫以丸藥下之,微利,

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者,小柴胡加芒消湯下之等法。

是仲景亦有汗、下之法,惟在臨證詳察,因病施治,

不可執一也。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條文 1

(2)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註〕:

少陽者,膽經也。其脈起於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挾咽,出頤頜中 邪傷其經,故口苦、咽乾、目眩也。口苦者,熱蒸膽氣上溢也。咽乾者,

熱耗其津液也。

目眩者,熱薰眼發黑也。此揭中風、傷寒邪傳少陽之總綱。凡篇中稱少 陽中風、傷寒者,即具此證之謂也。

〔集註〕:

林瀾曰:論中言少陽病,胸脅痛,耳聾,往來寒熱,心煩喜嘔,胸 脅痞硬,半表半裏之證詳矣。此何以曰:口苦、咽乾、目眩也?大抵病於 經絡者,此篇諸條已悉之矣;若膽熱,府自病,則又必有此證也。

沈明宗曰:此雖少陽總證,然偏裏矣。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

故胸脅痛而耳聾。仲景另出手眼,以補口苦、咽乾、目眩之裏證,乃括少 陽風傷衛,寒傷榮,風寒兩傷而言也。

吳人駒曰:少陽者,一陽也。少陽之上,相火主之,苦從火化,火盛 則乾,故口苦、咽乾也。少陽屬木,木主肝,肝主目,故病則目眩也。

魏荔彤曰:膽府與少陽經為表裏,而非半表半裏之謂。半表者,對太 陽之全表言;半裏者,對太陰之全裏言。故少陽在半表半裏之間,總以 經絡之界為言。又曰:經中所謂不必悉具者,指或中餘證,而少陽經膽 府之主病,未有不悉具而遽可指為少陽病成者。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條文 2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 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註〕:

少陽,即首條口苦、咽乾、目眩之謂也。中風,謂此少陽病是從中風之 邪傳來也。少陽之脈,起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其支者會缺盆,下胸 中,循脅表,邪傳其經,故目赤、耳聾、胸中滿而煩也。然此乃少陽半表 半裏之胸滿而煩,非太陽證具之邪陷胸滿而煩者比,故不可吐、下。若 吐、下則虛其中,神志虛怯,則悸而驚也。此揭中風邪傳少陽之大綱也。

(3)

〔集註〕:

程知曰:少陽惟宜和解,若吐之則虛其陽而悸,下之則虛其陰而驚。

汪琥曰:少陽有吐、下之禁。祇因煩滿,故誤行吐、下之法。成註謂:

吐則傷氣,氣虛者悸;下則亡血,血虛者驚。不知驚、悸皆主於心,誤 吐且下,則津液衰耗,神志虛怯,故悸而驚也。

沈明宗曰:胸中煩滿似乎可吐,但在少陽,其邪已下胸循脅,吐之 徒傷胸中之氣,使邪內併,逼迫神明,則悸而驚也。

魏荔彤曰:此條論仲景不出方。小柴胡條中有心煩、心下悸之證,想 可無事他求也。汗、吐、下三法,既不可行,則當和解,小柴胡為少陽對 證之藥,斯用之宜決耳。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條文 3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 汗,發汗則 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讝 而悸。

〔註〕:

不曰少陽傷寒,而曰傷寒,略言之也。謂此少陽病,是從傷寒之邪 傳來也。脈弦細,少陽之脈也。上條不言脈,此言脈者,補言之也。頭痛 發熱無汗,傷寒之證也,又兼見口苦、咽乾、目眩少陽之證,故曰屬少 陽也。蓋少陽之病,已屬半裏,故不可發汗,若發汗則益傷其津而助其 熱,必發 語,則是轉屬胃矣。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則或可愈 否則津乾熱結,胃不能和,不但 語,且更煩而悸矣。此揭傷寒邪傳少 陽之大綱也。

〔集註〕:

王肯堂曰:凡頭痛、發熱俱為在表,惟此頭痛、發熱為少陽者,何也?

以其脈弦細,故知邪入少陽之界也。

喻昌曰:少陽傷寒,禁發汗;少陽中風,禁吐下,二義互舉,其旨 益嚴。蓋傷寒之頭痛發熱,宜於發汗者,尚不可汗,則傷風之不可汗,

更不待言矣;傷風之胸滿而煩,似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則傷寒之 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脈弦細者,邪欲入裏,其在胃之津液已為熱耗 重復發汗,而驅其津液外出,安得不譫語乎?

(4)

汪琥曰:誤發其汗, 語者,奪其津液而胃乾,故言亂也,此少陽之 邪已轉屬胃。胃和則愈者,言當用藥以下胃中之熱,而使之和平也。胃 不和,不但 語,更加煩擾忪悸,此言胃熱上犯於心,故藏神不自寧 也。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太陽中風,即上二條合而言之,又詳舉其證以出其治也。後凡稱太

程應旄曰:雖曰陽邪內陷,然「陰陽」二字從虛實寒熱上區別,非從

程知曰:此又為議補者,立變法也。曰傷寒,則有邪氣未解也。心主

程知曰:傷寒一、二日太陽,二、三日陽明,三、四日少陽,四、五日

傷寒,發汗病不解,則當惡寒,非表虛也,是表邪猶在不解,仍當

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 ,

鄭重光曰:湯者,蕩也,即下藥也。誤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

飲食入口即吐,且心中嗢嗢欲吐復不能吐,惡心不已,非少陰寒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