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辨壞病脈證并治篇-條文 20 榮氣微者,加燒鍼,則血留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辨壞病脈證并治篇-條文 20 榮氣微者,加燒鍼,則血留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Copied!
3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壞病脈證并治篇-條文 20

榮氣微者,加燒鍼,則血留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註〕:

榮氣微者,榮血虛微也。榮血既已虛微,若誤加燒鍼,則榮血涸留而 無所行也。豈止焦骨傷筋而已哉!所以更發熱而躁煩也。

〔集註〕:

程知曰:言榮微忌燒鍼也。陰虛則內熱,若加燒鍼以助陽,則兩熱相 合,而榮血不行,必更外發熱而內煩躁也。

唐不巖曰:其始也雖微流,燒鍼以逼之也;其既也留而不行,燒鍼 以竭之也。

張璐曰:火為陽邪,必傷陰血,治此者,當以救陰為主。

※辨壞病脈證并治篇-條文 21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

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

〔註〕:

脈浮表邪,宜以汗解。誤用火灸,傷其血液,不能作汗,反令表邪無 所從出,以致邪因火盛,外不焦骨傷筋,內不吐衄、圊血,而病腰以下 重痺者,必其人素有濕邪在下,故從濕化也。重者,著也,重著不移也 然不以痺名者,以非風寒濕之痺,乃因火逆不相交通,故名火逆也。

〔集註〕:

方有執曰:痺,濕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夾陽邪而上逆,陽不下通,

陰不用事,化不行而水不得泄,故濕著下體而重痺也。

程應旄曰:脈浮在表,汗解為宜矣。因火灸之,不能得汗,則邪無出 路,因火而盛,即不焦骨傷筋,而火阻其邪,陰氣漸竭,下焦乃榮血 所治,榮氣竭而不運,必重著而為痺,名曰火逆。示人欲治其痺,宜先 治其火也。

(2)

※辨壞病脈證并治篇-條文 22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 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按〕:

三「弱」字,當俱是「數」字,若是「弱」字,熱從何有?不但文義不屬,

且論中並無此說。

〔註〕:

形作傷寒者,言其病形作傷寒之狀也。但其脈不弦緊而數,數者熱也 脈浮數,熱在表,太陽證也;沈數熱在裏,陽明證也。數脈為熱,熱入 陽明,故必口渴;若被火劫,其熱更甚,故必譫語。脈數之病,雖皆發 熱,然其施治不無別焉。若脈浮數、發熱,解之當以汗,汗出可愈,宜 大青龍湯;脈沈數、發熱,解之當以下,下之可愈,宜調胃承氣湯。若 脈數無表裏證,惟發熱而渴譫語者,不可汗下,宜白虎湯、黃連解毒湯 清之可也。

※辨壞病脈證并治篇-條文 23

傷寒脈浮,醫以火逼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 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註〕:

傷寒脈浮,醫不用麻桂之藥,而以火劫取汗,汗過亡陽,故見驚狂 起臥不安之證,蓋由火劫之誤,熱氣從心,且大脫津液,神明失倚也。

然不用附子四逆輩者,以其為火劫亡陽也,宜以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 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去芍藥者,恐其陰性遲滯,兼制桂枝不能迅走其 外,反失救急之旨。況既加龍、蠣之固脫,亦不須芍藥之酸收也。蜀漆氣 寒味苦,寒能勝熱,苦能降逆,火邪錯逆,在所必需也。

〔集註〕:

喻昌曰:篇中誤服大青龍湯,厥逆,筋惕肉*,而亡陽者,乃汗多

(3)

所致,故用真武湯救之。此以火迫劫而亡陽者,乃方寸元陽之神,被火 迫劫而飛騰散亂,故驚狂、起臥不安。有如此者,少緩須臾,神丹莫挽 矣,故以此湯救之。蓋陽神散亂,當求之於陽,桂枝湯陽藥也,然必去 芍藥之陰斂,始得疾趨以達於陽位,更加蜀漆者,緣蜀漆之性最急,

又加龍骨、牡蠣,有形之骨屬,為之舟楫,以載神而返其宅也。

※辨壞病脈證并治篇-條文 24

火逆下之,因燒鍼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註〕:

火逆者,謂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此火逆因火鍼也。燒鍼劫汗,而復 下之,火逆之邪,雖因下減,而煩躁一證獨不除者,蓋因汗下,大傷 津液而然也。故用桂枝、甘草以救表,龍骨、牡蠣以固中,不治煩躁,而 煩躁自愈也。

〔集註〕:

喻昌曰:此證誤而又誤,雖無驚狂等變,然煩躁則外邪未盡之候,

亦真陽欲亡之機也。

程應旄曰:火逆下之,裏氣虛矣,不治其虛,更加燒鍼,自致亡陽。

但見煩躁證,而不盡如前條之驚狂、起臥不安者,由熱勢之緩急有殊,

故前方之加減稍異,總不容煩躁之以假亂真也。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傷寒脈微而厥,厥陰脈證也。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而更通身

燒鍼,即溫鍼也。燒鍼取汗,亦是汗法,但鍼處宜當避寒,若不謹慎 ,

喻昌曰:此段叮嚀與陽明篇中互相發明。陽明曰:不轉失氣,曰:先

仲景豈意後人如此之愚哉。即如產後不宜寒涼,所以舉一白芍之味酸微

太陽病服桂枝湯,外證不解者,可更作服。今初服不惟不解,而反

程應旄曰:雖曰陽邪內陷,然「陰陽」二字從虛實寒熱上區別,非從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此為外傷寒邪,內停寒

程知曰:此又為議補者,立變法也。曰傷寒,則有邪氣未解也。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