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條文 29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條文 29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Copied!
3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條文 29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註〕:

此詳申上條發熱而厥之義也。發熱而厥至七日,若厥回利止,則可以 自解矣。今發熱而厥至七日,下利不止者,為難治也。蓋上條有陰無陽 故主死。此條陰盛而陽不復,故為難治也。

〔集註〕:

方有執曰:厥七日而下利,陰盛而陽不復也。

張璐曰:厥利與熱不兩存之勢也。發熱而厥七日,是熱者自熱,厥利 者自厥利,陰陽兩造其偏,漫無相協之期,故雖未見煩躁,已為難治。

蓋治其熱則愈厥愈利,治其厥利則愈熱,不至陰陽兩絕不止耳。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條文 30

下利,脈沈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 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 面戴陽,下虛故也。

〔註〕:

脈沈而遲,下利清穀,是裏有陰寒也。若其人面有少赤色,身有微熱 又屬表有陽熱也。夫內有裏陰之寒,外有表陽之熱,則陰得陽化而解者 有之,但其未解之先,病人必鬱冒汗出而後解。所以然者,面戴之虛陽 與下利之虛陰,兩相和順,故作解也。此非在下之陰格在上之陽,所以 病人雖冒而厥必微,必不似不解之冒厥而甚也。

〔集註〕:

喻昌曰:下利脈沈遲,裏寒也。面少赤有微熱,是仍兼外邪,必從汗 解。但戴陽之證,必見微厥,此中大伏危機,其用法當迴異常法矣。六 經皆有下利之證,惟少陰、厥陰為難治。蓋邪氣入裏,利深則必致厥,

(2)

厥深亦必致利,故下利一證,終於少陰、厥陰皆詳言之。蓋以傷寒下利,

則無論少陰、厥陰,其治法皆可會通也。

汪琥曰:鬱冒者,頭目之際鬱然昏冒,乃陽氣能勝寒邪,裏陽回而 表和順,故解。汗出而解,是陽回裏寒散而榮衛和,故汗出,非攻表而 使之汗出也。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條文 31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 之。

〔註〕:

此承上條互詳其義,以出其治也。下利清穀,裏寒也。身有微熱,外 熱也。上條有無汗怫鬱面赤之表,尚可期其冒汗而解;此條汗出而厥,

則己露亡陽之變矣。故主以通脈四逆湯,救陽以勝陰也。

〔集註〕:

方有執曰:下利故曰裏寒,陰不守也:外熱故汗出,陽不固也。通脈 四逆救表裏、通血氣,而復陰陽者也。

喻昌曰:上條辨證,此條用藥,互相發明。然不但此也,少陰病下利 清穀,面色赤者,已用此法矣。

吳人駒曰:有脅熱下利者,亦完穀不化,乃邪熱不殺穀,其別在脈 之陰陽、虛實之不同。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條文 32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 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註〕:

通身大汗出,熱當去矣。熱仍不去,而無他證,則為邪未盡而不解也 今大汗出,熱不去,而更見拘急肢疼,且下利、厥逆而惡寒,是陽亡於 表,寒盛於裏也,故主四逆湯,溫經以勝寒,回陽以斂汗也。

(3)

〔集註〕:

方有執曰:大汗出,陽虛而表不固也;熱不去,言邪不除也。內拘急、

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氣不利也。

下利厥逆,惡寒亡陽,而陰寒內甚也。

程知曰:言大汗後下利、厥逆,急宜回陽也。大汗出而熱不去,正恐 真陽飛越,若內拘急,四肢痛,更加下利,厥逆惡寒,則在裏,純是 陰寒矣。

程應旄曰:此證大汗出,熱不去,何為不在亡陽、死證之列?不知亡 陽由於汗不止而陽亡,此證內拘急,四肢疼,是汗已止,陽未亡而惡 寒,故可行溫法也。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條文 33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註〕:

大汗出,汗不收者,桂枝加附子湯證也。大下利,利不止者,理中加 附子湯證也。今大汗出,又大下利不止,而更見厥冷,乃陽亡於外,寒 盛於中,非桂枝、理中之所能治矣,當與四逆湯急回其陽,以勝其陰,

使汗、利止而厥冷還,則猶可生也。以上三條皆厥陰、少陰同病,因少陰 寒甚,故俱從少陰主治也。

〔集註〕:

喻昌曰:此證無外熱相錯,其為陰寒易明,然既云大汗、大下,則陰 津亦亡,但此際不得不以救陽為急,陽回方可徐救其陰也。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化者,如論中腹滿、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溫、時腹

太陽病桂枝證,宜以桂枝解肌,而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者,是誤下 ,

程應旄曰:雖曰陽邪內陷,然「陰陽」二字從虛實寒熱上區別,非從

程知曰:傷寒一、二日太陽,二、三日陽明,三、四日少陽,四、五日

傷寒,發汗病不解,則當惡寒,非表虛也,是表邪猶在不解,仍當

則其人必如狂。如狂者,瘀熱內結,心為所擾,有似於狂也。當此之時 ,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下利當止。今利不止而轉見厥逆無

茯苓 三兩 芍藥 三兩 生薑 切,三兩 白朮 二兩 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