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方劑 1 烏梅丸方 烏梅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方劑 1 烏梅丸方 烏梅"

Copied!
3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方劑 1 烏梅丸方

烏梅

三百枚

細辛

六兩

乾薑

十兩

黃連

十六兩

當歸

四兩

附子

去 皮,炮,六兩

蜀椒

出汗,四兩

桂枝

六兩

人參

六兩

黃柏

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

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 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解〕:

柯琴曰:六經惟厥陰為難治,其本陰,其標熱,其體木,其用火,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調其 中氣,使之和平,是治厥陰之法也。厥陰當兩陰交盡,又名陰之絕陽,

宜無熱矣。第其合晦朔之理,陰之初盡,即陽之初生,所以厥陰病熱,

是少陽使然也。火旺則水虧,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氣有餘便是 火也,木盛則生風,蟲為風化,飢則胃中空虛,蚘聞食臭而出,故吐 蚘,雖飢不欲食也。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 此用之者,以厥陰主肝木耳。

洪範曰:木曰曲直作酸。內經曰:木生酸,酸入肝,君烏梅之大酸,

是伏其所主也。配黃連瀉心而除疼,佐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也。

連、柏治厥陰,陽邪則有餘,不足以治陰邪也。椒、附、辛、薑大辛之品 並舉,不但治厥陰陰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又加桂枝、當歸,是 肝藏血,求其所屬也,寒熱雜用,則氣味不和,左以人參,調其中氣。

以苦酒漬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穀氣。加蜜為丸,少與而漸 加之,緩則治其本也。蚘,昆蟲也,生冷之物與濕熱之氣相成,故藥亦 寒熱互用。且胸中煩而吐蚘,則連、柏是寒因熱用也。蚘得酸則靜,得辛 則伏,得苦則下,信為治蟲佳劑。久利則虛,調其寒熱,酸以收之,下 利自止。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方劑 2

(2)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

三兩

桂枝

三兩

芍藥

三兩

細辛

三兩

通草

二兩

甘草

炙,二 兩

大棗

擘,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於前方內加吳茱萸

半升

生薑

三兩。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一方〕水酒各四升。

〔方解〕:

凡厥陰病,必脈細而厥,以厥陰為三陰之盡,陰盡陽生,若受邪,

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脈細而厥也。

然相火寄居於厥陰之藏,經雖寒而藏不寒,故先厥者後必發熱也。故 傷寒初起,見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皆不得遽認為虛寒而用薑、附也 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味極辛,能 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藏;通草性極通,能利關節,內通竅而外通榮;

倍加大棗,即建中加飴用甘之法;減去生薑,恐辛過甚而迅散也。肝之 志苦急,肝之神欲散,甘辛並舉,則志遂而神悅,未有厥陰神志遂悅,

而脈細不出,手足不溫者也。不須參、苓之補,不用薑、附之峻者,厥陰 厥逆與太陰、少陰不同治也。若其人內有久寒,非辛溫甘緩之品,所能 兼治,則加吳茱萸、生薑之辛熱,更用酒煎,佐細辛直通厥陰之藏,迅 散內外之寒,是又救厥陰內外兩傷於寒之法也。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方劑 3

白頭翁湯方

(3)

白頭翁

三兩

黃連

去鬚,三兩

黃柏

去皮,三兩

秦皮

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方解〕:

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

惟厥陰下利,屬於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穀;屬於熱者,消渴下利,

下重便膿血也。此熱利下重,乃火鬱濕蒸,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滯而 難出,即內經所云:暴注下迫者是也。君白頭翁,寒而苦辛;臣秦皮,

寒而苦濇。寒能勝熱,苦能燥濕,辛以散火之鬱,濇以收下重之利也。

佐黃連清上焦之火,則渴可止,使黃柏瀉下焦之熱,則利自除也。治厥 陰熱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之苦以瀉火,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濇 固之,是謂以寒治熱之法;久利,則用鳥梅丸之酸以收之,佐以苦寒,

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之、隨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桂枝 三兩 芍藥 三兩 甘草 炙,二兩 生薑 切,三兩 大棗

柯琴曰:外熱不除,是表不解。不利不止,是裏未和。誤下致利,病

麻黃 六兩,去節 桂枝 二兩 甘草 二兩,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 薑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石膏

茯苓 六兩 人參 一兩 甘草 二兩,炙 乾薑 一兩半 附子

桂枝 一兩 芍藥 四兩 甘草 二兩 人參 三兩 生薑 切,四兩 大棗

大黃 二兩 黃連 一兩 黃芩 一兩 附子

附子 去皮,生破八片,二枚 茯苓 三兩 人參 二兩 白朮 四兩 芍藥

黃連 四兩 黃芩 二兩 芍藥 二兩 雞子黃 二枚 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