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條文 4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條文 4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Copied!
4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條文 4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註〕:

太陽之邪傳陽明,病有自中風傳來者,有自傷寒傳來者,當於食之 能否辨之。若能食,名「中風」,是自中風傳來者,以風乃陽邪,陽能化 穀,故能食也。不能食,名「中寒」,是自傷寒傳來者,以寒乃陰邪,不 能化穀,故不能食也。

〔集註〕:

方有執曰:此以食之能否,驗風寒之辨。蓋陽明主水穀,風能食,陽 能化穀也;寒不能食,陰不殺穀也。名,猶言為也。中寒,即傷寒之互 詞。大意推原風寒自太陽傳來,其辨驗有如此者,非謂陽明自中而然 也。

汪琥曰:仲景云:「中寒」與「傷寒」同義,非真寒證也。若係 真中寒,是胃家虛冷,藥宜理中湯之類。今不能食,是胃氣實,但邪未 入府,不作鬱熱耳,因名「中寒」,實與傷寒無異。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條文 5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 寒反惡熱也。

〔註〕:

陽明病,有外證,有內證。潮熱、自汗、不大便,內證也。身熱、汗自 出、不惡寒反惡熱,外證也。

今汗自出,是從中風傳來,故與中風之外證同;而身熱、不惡寒反惡 熱,則知為陽明外證,故不與中風外證同也。然陽明之熱,發於肌肉,

必蒸蒸而熱,又不似太陽之陣陣發熱,可知矣。

〔集註〕:

方有執曰:此以太陽中風,傳入陽明之外證言。

魏荔彤曰:病有太陽中風不解,傳入陽明者,何以辨之?故設問

(2)

曰:陽明未知其裏之何時傳來,必先驗其外之何所見證。答曰:太陽 病,有身熱,汗自出而惡風者,此太陽中風之本證也;若身熱,汗自 出,竟不惡風寒而反惡熱,則病已去太陽而入陽明矣。此陽明病由太陽 中風而傳入者也。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條文 6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 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註〕:

太陽病當惡寒,陽明病當惡熱。今陽明病,有初得之一日,不發熱而 惡寒者,是太陽去表之邪未盡,故仍惡寒也。然去表未盡之邪,欲傳陽 明,不能久持,故惡寒必將自罷,即日當自汗出而惡熱矣。

〔集註〕:

方有執曰:此以太陽傷寒,傳入陽明之外證言。

程應旄曰:陽明惡寒,終是帶表,至於府病則惡熱矣。表之罷否,須 於此驗之。

鄭重光曰:此辨陽明傷寒之外證,不發熱而惡寒,起自傷寒也。惡寒 將自罷,邪過表也。即自汗出,邪熱鬱於肌肉,腠理開,汗外洩也。

魏荔彤曰:太陽傷寒亦有傳入陽明者,又何以辨之?故設問曰:病 有得之一日,起初之時,不見發熱,而但見惡寒者,何病也?

答曰:得之一日惡寒,雖為太陽傷寒之證,而惡寒亦將自罷,即自汗 出而惡熱,此是陽明病,由太陽傷寒而傳入者也。可知太陽中風,則發 熱,惡風,汗自出為正病;太陽傷寒,則惡寒無汗為正病;若傳入陽 明,則必以汗出惡熱為正病也。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條文 7

(3)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

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即止,此為陽 明病也。

〔註〕:

此釋上條陽明惡寒自罷之義。陽明屬胃居中,土也。土為萬物所歸,

故邪熱歸胃,則無所復傳,亦萬物歸土之義。陽明初病一日,雖仍惡寒 是太陽之表未罷也,至二日惡寒自止,則是太陽之邪已悉歸併陽明,

此為陽明病也。

〔集註〕:

方有執曰:惡寒二日自止者,熱入裏而將惡熱,此以正陽陽明言也。

程應旄曰:六經雖分陰陽,而宰之者胃,五藏六府,皆朝宗而稟令 焉。一有燥熱,無論三陽傳來之邪,從而化熱;即三陰傳來之邪,亦傳 屬而變熱。陰陽之邪,皆歸胃土,故曰: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也。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條文 8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

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 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註〕:

問曰:何緣得陽明胃實之病?答曰:由邪在太陽時,發汗,若下,

若利小便,皆為去邪而設,治之誠當,則邪解而愈矣。如其不當,徒亡 津液,致令胃中乾燥,則未盡之表邪,乘其燥熱,因而轉屬陽明。為胃 實之病者有三:

1.

曰不更衣,即太陽陽明「脾約」是也。

2.

曰內實,即正陽陽明「胃實」是也。

3.

曰大便難,即少陽陽明「大便難」是也。

三者雖均為可下之證,然不無輕重之別,脾約自輕於大便難,大便

(4)

難自輕於胃家實。蓋病脾約大便難者,每因其人津液素虧,或因汗下利 小便,施治失宜所致。若胃實者,則其人陽氣素盛,胃有宿食,即未經 汗下,而亦入胃成實也。故已經汗下者,為奪血致燥之陽明,以滋燥為 主;未經汗下者,為熱盛致燥之陽明,以攻熱為急。此三承氣湯、脾約 丸、及蜜煎、土瓜根、豬膽汁導法之所由分也。

〔集註〕:

方有執曰:古人大便必更衣,不更衣言不大便也。

程應旄曰:轉屬層次,不止有表罷、不罷之分;而表罷入裏,復有燥 實、燥不實之辨,所以有不更衣之陽明病,有內實之陽明病,有大便難 之陽明病也。其中有屬表、屬裏,所以下法有禁、有宜。受氣有裏實、裏 燥,所以下法有應大、應小。

汪琥曰:或問:太陽病若下矣,則胃中之物已去,縱亡津液,胃中 乾燥,未必復成內實。答云:方其太陽初病時,下之不當,徒亡津液,

胃中之物去之不盡,邪傳陽明而成燥糞,故有內實之證。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條文 9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

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 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煩實, 『大便難』是也。

〔註〕:

陽明可下之證,不止於胃家實也。其綱有三,故又設問答以明之也。

太陽之邪,乘胃燥熱,傳入陽明,謂之太陽陽明,不更衣,無所苦,

名『脾約』者是也。太陽之邪,乘胃宿食與燥熱結,謂之正陽陽明,不大 便,內實滿痛,名 『胃家實』者是也。太陽之邪,已到少陽,法當和解 而反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少陽之邪復乘胃燥轉屬陽明,謂之少陽 陽明,大便澀而難出,名『大便難』者是也。

〔集註〕:

程知曰:言三陽皆有入胃府之證也。陽明為水穀之海,中土為萬物 所歸,故三陽經皆能入其府。邪自太陽傳入胃府者,謂之太陽陽明,即

(5)

經所謂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是 也,由脾之斂約,故用小承氣微下以和之。邪自陽明經傳入胃府者,謂 之正陽陽明,即經所謂發熱、汗出,胃中燥硬 語者是也,乃胃中邪 實,故用大承氣以攻下之。邪自少陽轉屬胃府者,謂之少陽陽明,即經 所謂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 語,此屬胃者是也,係津液內竭,故用 麻仁丸潤下,以和其津液也。若三陽外證未除,則陽明正治之法,又不 可用矣。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程知曰:傷寒一、二日太陽,二、三日陽明,三、四日少陽,四、五日

傷寒,發汗病不解,則當惡寒,非表虛也,是表邪猶在不解,仍當

則其人必如狂。如狂者,瘀熱內結,心為所擾,有似於狂也。當此之時 ,

傷寒五、六日,雖表有頭汗出、微惡寒之陽邪未罷,裏有心下滿,口 不欲食,大便硬之陽結已形,但手足冷,脈沈細,則陽邪所結殊微也 ,

張璐曰:金匱云: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

趺陽,胃經脈也。趺陽脈浮而濇,陽浮則胃氣強,陰濇則小便數,陰

或利小便,亡其津液,胃中乾燥,太陽之邪乘胃燥而

方有執曰:可攻以上,以轉失氣言。懊憹,悔惱痛恨之意。蓋藥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