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20 甘草瀉心湯方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20 甘草瀉心湯方"

Copied!
3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20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

四兩,炙

黃芩

三兩

黃連

一兩

乾薑

三兩

半夏

半升,洗

大 棗

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 三服。

〔方解〕:

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緩之意也。用甘草、大棗之甘,補中之虛,緩 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嘔。芩、連之寒,瀉陽陷之痞熱。乾薑之熱,

散陰凝之痞寒。緩中降逆,瀉痞除煩,寒熱并用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21 生薑瀉心湯方

甘草

三兩,炙

人參

三兩

乾薑

一兩

半夏

半升,洗

黃芩

三兩

黃 連

一兩

生薑

四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以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 三服。

〔方解〕:

名生薑瀉心湯者,其義重在散水氣之痞也。生薑、半夏,散脅下之水 氣。人參、大棗補中州之土虛。乾薑、甘草以溫裏寒。黃芩、黃連以瀉痞熱。

備乎虛、水、寒、熱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22

(2)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

半升,洗

黃芩

三兩

乾薑

三兩

人參

三兩

黃連

一兩

甘草

三 兩,炙

大棗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服。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23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

一觔,碎

太乙禹餘糧

一觔,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

柯琴曰:甘、薑、參、朮,可以補中宮元氣之虛,而不足以固下焦脂 膏之脫。此利在下焦,未可以理中之劑收功也。然大腸之不固,仍責在 胃;關門之不緊,仍責在脾。此二味皆土之精氣所結,能實胃而澀腸。

蓋急以治下焦之標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要之,此證是土虛而非火虛 故不宜於薑、附。若水不利而濕甚,復利不止者,則又當利其小便矣。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24 旋覆代赭石湯方

旋覆花

三兩

人參

二兩

生薑

五兩,切

代赭石

一兩

半夏

半升,洗

甘草

三兩,炙

大棗

十二枚,擘。

(3)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服。

〔方解〕:

羅天益曰:汗、吐、下解後,邪雖去而胃氣已虧矣。胃氣既虧,三焦 因之失職,清無所歸而不升,濁無所納而不降,是以邪氣留滯,伏飲 為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也。方中以人參、甘草養正補虛,生薑、大 棗和脾養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斂浮鎮逆;

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氣滌飲;佐人參以歸氣於下;佐半夏以蠲飲於上。

濁降則痞硬可消,清升則噫氣可除矣。觀仲景治少陰水氣上凌,用真武

湯鎮之;治下焦滑脫不守,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固之。此胃虛,氣失升降

復用此法理之,則胸中轉否為泰。其為歸元固下之法,各極其妙如此。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大陷胸湯方:芒硝 一升 甘遂 另碾,一錢 大黃

麻黃 六兩,去節 桂枝 二兩 甘草 二兩,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 薑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石膏

桂枝 十八銖 芍藥 十八銖 甘草 十八銖,炙 麻黃 十八銖,去節 大棗. 四枚,擘 生薑

茯苓 六兩 人參 一兩 甘草 二兩,炙 乾薑 一兩半 附子

程知曰:此又為議補者,立變法也。曰傷寒,則有邪氣未解也。心主

桂枝 一兩 芍藥 四兩 甘草 二兩 人參 三兩 生薑 切,四兩 大棗

則其人必如狂。如狂者,瘀熱內結,心為所擾,有似於狂也。當此之時 ,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