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1 麻黃湯方 麻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1 麻黃湯方 麻黃"

Copied!
4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1 麻黃湯方

麻黃

去節,三兩

桂枝

二兩

甘草

炙,一兩

杏仁

湯浸,去皮尖,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一升,去上沬,內諸藥,者取二升 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方解〕:

名曰麻黃湯者。君以麻黃也,麻黃性溫,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 枝性溫,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證屬有餘,故主以麻黃,必勝之算也 監以桂枝,制節之師也。杏仁之苦溫,佐麻黃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 佐桂枝和內而拒外。

飲入於胃,行氣於元府,輸精於皮毛,斯毛脈合精,溱溱汗出,在表 之邪,必盡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熱頓解。不須啜粥而藉汗於穀也。

必須煮掠去上沬者,恐令人煩。以其輕浮之氣,過於引氣上逆也。其不 用薑、棗者,以生薑之性橫散於肌,礙麻黃之迅升。大棗之性泥滯於膈,

礙杏仁之速降。此欲急於直達,少緩則不迅,橫散則不升矣。然此為純 陽之劑,過於發汗,如單刀直入之將,用之若當,一戰成功,不當,

則不戢而召禍,故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後不解,便當以桂枝代之。

此方為仲景開表、逐邪、發汗第一峻藥也。庸工不知其制在溫覆取汗。

若不溫覆取汗,則不峻也。遂謂麻黃專能發表,不治他病,孰知此湯:

合桂枝湯,名麻桂各半湯,用以和太陽留連未盡之寒熱。

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湯,名桂枝二越婢一湯,用以解太陽熱多寒少之 寒熱。若陽盛於內,無汗而喘者,又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解散太 陰肺家之邪。若陰盛於內而無汗者,又有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以溫散 少陰腎家之寒。金匱要略,以此方去桂枝;千金方,以此方桂枝易桂,

皆名還魂湯,用以治邪在太陰,卒中暴厥、口噤氣絕,下咽奏效,而皆 不溫覆取汗,因是而知麻黃湯之峻與不峻,在溫覆與不溫覆也,此仲 景用方之心法,豈常人之所得而窺耶!

〔集解〕:

王肯堂曰:此方為元氣不虛者設也。如挾時氣者,宜十神湯。挾暑溼

者,宜正氣湯。挾寒者,宜五積散。挾熱者,宜通聖散。挾食者,宜養胃

湯。挾痰者,宜芎蘇散。按肯堂之議誠當矣,然必證兼表裏,邪因錯雜 ,

(2)

似傷寒,而非傷寒者,乃可於諸方中斟酌選用,若脈證與麻黃、桂枝吻 合,自當遵仲景之法治之。即元氣素虛,或平素有熱,不宜麻桂者,亦 必知劉完素、張潔古法,緩緩消息治之,庶不誤人,臨病之工,宜詳審 焉。

吳綬曰:凡傷寒寒邪在表,閉其腠理,身痛拘急,惡寒無汗,須用 麻黃辛苦之藥,開發腠理,逐寒邪,使汗出而解。惟夏月炎暑之時,雖 有是證,宜加涼藥方可用,如防風通聖散,三黃石膏湯是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2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

三兩

甘草

炙,二兩

附子

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已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集註〕:

程應旄曰:傷寒發汗一法,原為去寒而設,若表已解,較前反惡寒 者,非復表邪可知。緣汗外泄而表遂虛,故主之以芍藥甘草附子湯。芍 藥得桂枝則發表,得附子則補表。甘草和中,從陰分斂戢其陽,陽回而 虛者不虛矣。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3 桂枝新加湯方

桂枝

一兩

芍藥

四兩

甘草

二兩

人參

三兩

生薑

切,四兩

大棗

擘,

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如桂枝法。

〔方解〕:

是方即桂枝湯,倍芍藥、生薑,加人參也。汗後身疼痛,是榮衛虛而

不和也,故以桂枝湯,調和其榮衛。

(3)

倍生薑者,以脈沈遲,榮中寒也。倍芍藥者,以榮不足,血少故也。

加人參者,補諸虛也。桂枝得人參,大氣周流,氣血足而百骸理。人參 得桂枝,通行內外,補榮陰而益衛陽,表虛身疼未有不愈者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4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

二兩

桂枝

二兩

生薑

切,三兩

甘草

炙,一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

是方乃倣桂枝、五苓二方之義,小制其法也。有脈浮數、汗出之表,

故主以桂枝。去大棗、芍藥者,因有小便不利之裏,恐滯斂而有礙於癃 閉也。五苓去朮、澤、豬苓者,因不渴、不煩,裏飲無多,惟小便一利可 愈,恐過於燥滲傷陰也。

〔集解〕:

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湯二方,皆太陽標本齊病,表裏兼主之劑 何謂標?太陽之經是也;何謂本?膀胱之府是也。經在表,本在裏。五 苓散,邪已入府,表證已微,故方中祗用桂枝一味以主表,其餘四味 皆主裏之藥也。茯苓甘草證,邪猶在經,裏證尚少,故方中祗用茯苓一 味以主裏,其餘三味皆主表之藥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5 小建中湯方

桂枝

三兩

芍藥

六兩

甘草

二兩

生薑

切,三兩

膠飴

一升

大棗

擘,

十二枚。

(4)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 服一升,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方解〕:

是方也,即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也,名曰小建中者,謂小小建立中 氣也。蓋中氣雖虛,表尚未和,不敢大補,故仍以桂枝和榮衛,倍芍藥 加膠飴,調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溫覆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虛,而 不在傷寒之表也。中州建立,榮衛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煩 可除矣。嘔家不可用,謂凡病嘔者不可用,恐甜助嘔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湯劑 6 炙甘草湯方

甘草

炙,四兩

生薑

切,三兩

桂枝

三兩

麥門冬

半升

麻子仁

半斤

大棗

擘,十二枚

人參

二兩

阿膠

二兩

生地黃

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阿膠,

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集註〕:

張璐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預防二便祕濇之虞,麥冬、生地溥滋膀 胱之化源,麻仁、阿膠專主大腸之枯約。免致陰虛泉竭,火燥血枯,此 仲景救陰退陽之妙法也。

柯琴曰:仲景凡於不足之脈,陰弱者用芍藥以益陰,陽虛者用桂枝 以通陽,甚則加人參以生脈,未有用麥冬者,豈以傷寒之法,義重扶 陽乎?抑陰無驟補之法,與此以中虛脈結代,用生地黃為君,麥冬為 臣,峻補真陰者,是已開後學滋陰之路矣。然地黃、麥冬,味雖甘而氣 則寒,非發陳蕃秀之品,必得人參、桂枝以通陽脈,生薑、大棗以和榮 衛,阿膠補血,酸棗安神,甘草之緩,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於上 行,內外調和,悸可寧而脈可復矣。

酒七升,水八升,祇取三升者,久煎之則氣不峻,此虛家用酒之法。

且知地黃、麥冬得酒則良。此證當用酸棗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無真

阿膠,與龜板膠代之。

(5)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桂枝 十八銖 芍藥 十八銖 甘草 十八銖,炙 麻黃 十八銖,去節 大棗. 四枚,擘 生薑

茯苓 六兩 人參 一兩 甘草 二兩,炙 乾薑 一兩半 附子

[r]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兩 甘草 炙,一兩 大棗

大黃 二兩 黃連 一兩 黃芩 一兩 附子

羅天益曰:汗、吐、下解後,邪雖去而胃氣已虧矣。胃氣既虧,三焦

附子 去皮,生破八片,二枚 茯苓 三兩 人參 二兩 白朮 四兩 芍藥

黃連 四兩 黃芩 二兩 芍藥 二兩 雞子黃 二枚 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