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藏結證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藏結證也"

Copied!
3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篇-條文 50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 痛,寸脈浮,關脈沈,名曰結胸也。

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

寸脈浮,關脈小細沈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

難治。

〔註〕:

邪結三陽,名曰結胸;邪結三陰,名曰藏結。二者皆下後,邪氣乘 虛入裏所致,而其脈與證之狀則不同。其硬滿而按之痛,結胸證也。寸 脈浮,關脈沈,結胸脈也。寸浮,主胸主表。關沈,主胃主裏,是知其 邪由胸表陷入胃裏而結也。

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藏結證也。寸脈浮,關脈細小沈 緊,藏結脈也。細小沈緊,主藏結寒痛,是知其邪由胸表陷入藏裏而結 也。藏結雖硬滿而痛,如結胸狀。然結胸病,屬裏壅塞,必不能飲食。藏 結病,屬裏空虛,故飲食如故。結胸屬實熱,故硬痛、不大便而脈沈石。

藏結屬虛寒,故硬痛,下利而脈細緊也。

舌上白胎滑者,胸中無熱可知。藏結陰邪,得之為順,尚可以理中 輩溫之。結胸陽邪,得之為逆,不堪攻下,故難治也。

〔集註〕:

成無己曰:氣宜通也,以塞故痛。邪結陽分,則陰氣不得下通;邪 結陰分,則陽氣不得上通。故知二者皆按之痛硬也。

方有執曰:此設問答,以明結胸、藏結之同異。藏結之時時下利者,

陰邪結於陰藏,而寒甚也。以寒甚,故脈小細緊,此其所以不同也。蓋 結胸以陽邪結於陽,藏結以陰邪結於陰故也。

汪琥曰:結胸證,其人本胃中有飲食,下之太早,則食去不盡,外 邪反入,結於胸中,以故按之則痛,不能飲食。藏結證,其人胃中本無 飲食,下之太過,則藏虛,邪入與寒結於陰分,所以狀如結胸,按之 不痛,能飲食,時下利也。

魏荔彤曰:人知此條為辨結胸,非指藏結而論,不知正謂藏結與痞

(2)

有相類,而結胸實有不同。蓋結胸陽邪也,痞與藏結陰邪也。痞則尚有 陽浮於上,藏結則上下俱無陽,是皆誤下、誤吐之過也。

〔按〕:

此條「舌上白胎滑者難治」句,前人舊註,皆單指藏結而言,未見明 晰,誤人不少。蓋舌胎白滑,即結胸證具,亦是假實;舌胎乾黃,雖藏 結證具,每伏真熱。藏結陰邪,白滑為順,尚可溫散;結胸陽邪,見此 為逆,不堪攻下,故為難治。由此可知著書立論,必須躬親體驗,真知 灼見,方有濟於用,若徒就紙上陳言,牽強附會,又何異按圖索驥耶。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篇-條文 51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

此名藏結,死。

〔註〕:

病藏結之人,若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新舊病合,痛引少腹,入陰 筋者,其邪又進厥陰,乃屬藏結之死證也。

〔集註〕:

程知曰:宿結之邪,與新結之邪,交結而不解。痞連臍旁,脾藏結也 痛引少腹,腎藏結也。自脅入陰筋,肝藏結也。三陰之藏俱結矣,故主 死。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篇-條文 52

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

不可攻也。

〔註〕:

藏結無三陽證。不發熱,無太陽也;不往來寒熱,無少陽也;其人 反靜,無陽明也。舌胎滑白,胸中有寒,故可溫,不可攻也。

(3)

〔集註〕:

方有執曰:胎滑本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而成。然丹田,陰也。胸中,

陽也。熱反在陰而寒反在陽,所以為不可攻也。

程知曰:經於藏結白胎滑者,祗言難治,未嘗言不可治也。祇言藏 結無熱,舌胎滑者,不可攻,未嘗言藏結有熱,舌胎不滑者,而不可 攻也。意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之證,必有和解其熱,溫散其寒之法。

俾內邪潛消,外邪漸解者,斯則良工之苦心乎。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篇-條文 53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 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 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身熱皮粟 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熱被 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

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註〕:

病在陽,謂病發於陽而身熱也。此應以汗解之,而反以冷水潠之、灌 之,則身熱雖被劫而暫卻,然終不得去,故熱煩益甚也。水寒外束,膚 熱作凝,故肉生膚粟。熱入不深,故意欲飲水反不甚渴也,故以文蛤散 內疏膚熱。若不差,與五苓散,外解水寒,則皮粟、身熱當解矣。若不解 且惡寒引衣自覆,是尚有表也,當以桂枝湯汗解之。

假令服桂枝湯,汗已出,熱、粟俱解,而腹中增痛,又為表已和,裏未 調也,宜與桂枝湯倍加芍藥,調裏以和其表。若渴欲飲水,而不腹痛,

則不須調太陰裏,而仍當調太陽府矣,宜仍取乎五苓也。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太陽與少陽併病,故見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之證

病在太陽,誤下,為變不同者,皆因人之藏氣不一,各從所入而化 ,

程應旄曰:雖曰陽邪內陷,然「陰陽」二字從虛實寒熱上區別,非從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此為外傷寒邪,內停寒

若不發汗而誤下之,不成逆壞者,必其人裏氣素實也。故惟見失汗身

程知曰:傷寒一、二日太陽,二、三日陽明,三、四日少陽,四、五日

程知曰:言熱邪在裏,有發汗之禁也。少陰之脈微細,其常也,乃沈 而加之以數,正為熱邪在裏之徵。發汗則動經而增燥熱,有奪血之變矣

趺陽、少陰,乃古診法。越人以十二經雖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