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渴欲飲水, 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渴欲飲水, 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Copied!
3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條文 13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 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 升者,白虎加入參湯主之。

〔按〕:

傷寒二字之下,當有「若汗」二字,蓋發汗較吐下更傷津液為多也。

時時惡風,當是「時汗惡風」,若非汗字,則時時惡風,是表不解,白 虎湯在所禁也。論中謂發熱無汗,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

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讀者細玩經文自知。

〔註〕:

傷寒,若汗、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以致熱結表裏。時汗惡風 者,結熱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結熱在裏 已彰也,故曰:表裏俱熱,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以白虎能外解肌熱,

內清裏熱也。加人參者,因汗、吐、下後,津亡氣弱,藉此以益氣生津也

〔按〕:

大青龍湯治太陽表裏俱熱,表多裏少,故不渴也。

白虎湯治陽明表裏俱熱,裏多表少,故大渴也。今大渴燥煩,時汗惡風 是熱在陽明又兼太陽也。而用白虎湯者,以陽明裏熱證多,太陽表熱證 少也。若無汗、微渴,則為太陽表證多,即表裏大熱,又當大青龍湯矣。

〔集註〕:

喻昌曰:玩此條本文,熱結在裏,表裏俱熱,己自酌量,惟熱結在 裏,所以表熱不除,況加大渴飲水,安得不以清熱為急耶。

程知曰:表熱者,身熱也;裏熱者,內熱也。以汗、吐、下後不解,

故邪氣乘虛結為裏熱,惟結熱在裏,所以表熱不除,有惡風證也。大渴 引飲,裏熱熾盛,安得不以白虎急解之。石膏辛寒,能清裏熱,兼散表 熱也。惟其在汗、吐、下後,故必加人參以顧其正氣也。

汪琥曰:與白虎湯加人參扶正氣,以分解內外之邪熱,要之,此湯 惟正氣虛而邪氣微者宜之,若邪氣甚者,不敢輕加人參也。《白虎加人 參湯方:見陽明篇》

(2)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條文 14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按〕:

脈浮數之下,當有「小便不利」四字,若無此四字,則為陽明內熱,

口燥之煩渴,白虎湯證也。以其有小便不利煩渴,則為太陽水熱瘀結之 煩渴,五苓散證也。況無小便不利證而用五苓散,則犯重竭津液之過矣 太陽上篇,類此證者數條,惟一條水入即吐,水不下行,故無小便不 利之文,此條應有「小便不利」四字。

〔註〕:

發汗已,為太陽病已發過汗也。脈浮數,知邪仍在表也。若小便利而 煩渴者,是初入陽明,胃熱,白虎湯證也。今小便不利,而煩渴,是太 陽府病,膀胱水畜,五苓證也,故用五苓散。如法服之,外疏內利,表 裏均得解矣。

〔集註〕:

方有執曰:已者,言發汗畢,非謂表病罷也。煩渴者,膀胱水畜,

不化津液,故用四苓以利之。浮數者,外表未除,故憑一桂以和之,所 以謂五苓能兩解表裏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條文 15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 草湯主之。

〔註〕:

此申上條或渴而不煩,或煩而不渴者,以別其治也。傷寒發汗後,

脈浮數,汗出煩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 渴而不煩,是飲盛於熱,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若不煩且 不渴者,是裏無熱也,惟脈浮數汗出,小便不利,是榮衛不和也,故 主茯苓甘草湯,和表以利水也。

(3)

〔集註〕:

鄭重光曰:傷寒本無汗,汗因發而出也。上條煩而渴,此條但渴不煩,

裏證較輕,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則內無燥,裏病少而表證猶多也,故 用桂枝湯之三,五苓散之一,示三表一裏之意,易名曰茯苓甘草湯者,

乃桂枝五苓之變制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條文 16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

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 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註〕:

傷寒未發熱,脈多浮緊,寒盛也。已發熱,脈多浮數,熱盛也。均宜 麻黃湯,發汗則愈。

若不發汗而誤下之,不成逆壞者,必其人裏氣素實也。故惟見失汗身 重之表,誤下心悸之裏,則不可復發其汗,當待其表裏自和,自然汗 出而解。所以然者,因失汗表實,誤下裏虛,尺中脈微,表裏未諧,故 不即解也,須待其裏亦實而與表平,平則和,和則陽津、陰液自相和諧 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使裏實之法,即下條用小建中湯法也。

〔集註〕:

喻昌曰:此亦先建中而後發汗之變法。要知仲景云:尺脈微者,不 可發汗。又云:尺微者,不可下。無非相人津液之奧旨。所以誤下之脈雖 浮數不改,亟宜發汗者,亦必當諦其尺脈,不可率意徑情

有如此者。

張璐曰:誤下,身重、心悸,縱脈仍浮數,亦不可復發其汗。設尺脈 微,為裏陰素虛,尤宜戒也。脈浮而數,熱邪已甚,將欲作汗,今誤下 之,故身重、心悸,當與小建中,和其津液,汗出而愈。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太陽表證也。則脈欲厥,謂浮緊之脈 ,

動氣在右,肺失治矣。下之則肺先虛,津液內竭,故咽燥鼻乾,頭眩

燒鍼,即溫鍼也。燒鍼取汗,亦是汗法,但鍼處宜當避寒,若不謹慎 ,

劉宏壁曰:太陰無可下之法也,設在經則各經已無可下之理,在藏

仲景豈意後人如此之愚哉。即如產後不宜寒涼,所以舉一白芍之味酸微

病在太陽,誤下,為變不同者,皆因人之藏氣不一,各從所入而化 ,

今胸虛,邪陷於胸,故但為氣上衝,是表尚未罷,然無壅滿不得息

程應旄曰:雖曰陽邪內陷,然「陰陽」二字從虛實寒熱上區別,非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