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

Copied!
2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

第十二239

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註〕:

酒性大熱,潰脈傷經,極飲過度,必致欬嗽吐血也。

〔集註〕:

徐彬曰:此言吐血,不必由於不攝血,亦不必由於陰火熾盛。其有 酒客而致欬,則肺傷已極,又為欬所擊動,必致吐血,故曰:極飲過 度所致。則治之者,當以清酒熱為主也。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

第十二240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

〔註〕:

凡失血之後,血氣未復,為亡血也,皆不可發汗。

失血之初,固屬陽熱,亡血之後,熱隨血去,熱雖消而氣逐血虛,

陽亦微矣。若發其汗,則陽氣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慄而振振聳動 也。

發陰虛之汗,汗出則亡陰,即發吐衄之汗也,故見不得眴,不得眠,

亡陰之病也;發陽虛之汗,汗出則亡陽,即發亡血之汗也,故見寒慄 而振,亡陽之病也。

〔集註〕:

李彣曰:奪血者無汗,以汗與血俱屬心液,血亡液竭,無復餘液作 汗也。今又發表,則陰虛且更亡陽,表間衛氣虛極,故寒慄而振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

第十二241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註〕:

吐血之病,熱傷陽絡,當清其熱;勞傷陽絡,當理其損。今以柏葉

湯溫散之品,而治吐血不止者,則必是熱伏陰分,用此宣發,使熱行

(2)

陽分,血不為熱所迫,則自止矣。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

第十二242

柏葉湯方:柏葉、乾薑

各三兩

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集註〕:

程林曰:神農經云:柏葉主吐血,乾薑止唾血,艾葉止吐血。馬通 者,白馬尿也。凡尿必達洞腸乃出,故曰通,亦微溫止吐血。四味皆辛 溫行陽之品,使血歸經,遵行隊道,而血自止,故吐血不止,以柏葉 湯主之也。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

第十二243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按〕:

心氣「不足」二字,當是「有餘」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

必是傳寫之訛。

〔註〕:

心氣有餘,熱盛也,熱盛而傷陽絡,迫血妄行,為吐、為衄。故以大 黃、黃連、黃芩大苦大寒直瀉三焦之熱,熱去而吐衄自止矣。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

第十二244

瀉心湯方:大黃

二兩

黃連、黃芩

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太陽表證也。則脈欲厥,謂浮緊之脈 ,

動氣在右,肺失治矣。下之則肺先虛,津液內竭,故咽燥鼻乾,頭眩

燒鍼,即溫鍼也。燒鍼取汗,亦是汗法,但鍼處宜當避寒,若不謹慎 ,

程知曰:此又為議補者,立變法也。曰傷寒,則有邪氣未解也。心主

飲食入口即吐,且心中嗢嗢欲吐復不能吐,惡心不已,非少陰寒虛

頭痛身疼,發熱惡寒,在表之風、寒、暑、熱為病也。嘔吐瀉利,在裏

雖微風且得以襲之,則血為之痺。故一見脈微,則知其陽之不足,一見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黃耆 三兩 芍藥 三兩 桂枝 三兩 生薑. 六兩 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