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Copied!
6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以脛骨鑲嵌法重建後十字韌帶的生物力學研究:股骨隧道的

方向和位置與移植物受力和固定強度的關係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4-2213-E-038-010- 執行期間: 94 年 08 月 01 日至 95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臺北醫學大學外科 計畫主持人: 莊太元 共同主持人: 何為斌 計畫參與人員: 廖建忠,劉育良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5 年 10 月 31 日

(2)

研究成果報告 題目

中文計劃名稱

以脛骨鑲嵌法重建後十字韌帶的生物力學研究

:

股骨隧道方向和位置與移植物受力和固定強度的關係

Biomechanical Study of Inlay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The Effect of Femoral Tunnel Angle & Position on Graft Force &

Fixation Strength

主持人資料: 計劃編號: 94-2213-E-038-010-執行期限:2005.8.1-2006.7.31 主持人姓名: 莊太元 共同主持人: 何為斌 執行機構:台北醫學大學外科 計畫參與人員:廖建忠,劉育良 中文摘要: 關鍵詞: 膝關節/後十字韌帶/生物力學/ 比較研究 前言: 後十字韌帶在手術上, 較為一般 醫 師 採 行 的 脛 骨 隧 道 法 (Transtibial Tunnel Method), 其使用關節鏡手術, 於脛骨和股骨鑽製隧道. 把肌腱移植 物或是韌帶移植物, 植入隧道中, 再 固定起來。其中, 由於傳統的脛骨隧道 法(Transtibial Tunnel Method)的結果, 不盡令人滿意, 近來慢慢轉移到所謂 的脛骨鑲嵌法(Tibial Inlay Method).

脛骨鑲嵌法是直接在脛骨平台的 後方, 也就是後十字韌帶的脛骨附著 處 (Footprint of PCL). 直接製做一個 凹 槽 . 而 把 帶 骨 的 移 植 物 (Bone-Patellar Tendon-Bone 或 是 Quadriceps Tendon-Bone), 其骨頭側釘 於凹槽處. 如此可以減少移植物在此 處的轉彎, 進以減少移植物的鬆弛,磨 損. 依目前發表的臨床結果, 前十字 韌帶重建大多可以得到滿意的結果; 但是後十字韌的重建得到的結果, 仍 有很大的差異性. 手術不令人滿意的原因, 包括傳 統的脛骨隧道法(Transtibial Tunnel Method), 在脛骨隧道後側的急轉彎, 造成移植物磨損或是鬆弛;忽略了合 併的受傷, 尤其後外側旋轉性的不穩 定 (Posterolateral Rotational Instability)等等. 以前學者所提出脛骨端轉彎固然 重要, 因它會造成移植物的磨損或斷 裂; 但根據以上實驗和臨床的發現, 以及最近的醫學會所報告的內容, 股 骨端的轉彎所造成的影響也絕不可忽 視. 目前股骨隧道的製作方法有二種 模式, 都廣為大家所接受. 一種是傳

(3)

統的 Outside-in 的股骨隧道製作法, 其 為 在 大 腿 處 開 一 傷 口 , 將 PCL femoral guide 放置於理想位置之後, 鑽入 K-Wire, 而後根據此一 K-Wire 的位置,以中空的 Reamer 鑽製股骨隧 道. 而 Inside-out 的股骨隧道製作法. 其為經關節鏡手術的 Low Inferolateral Portal, 在盡力彎曲膝關節後, 將 PCL femoral guide 放置於理想位置之後, 鑽入 K-Wire, 而後根據此一 K-Wire 的位置,以中空的 Reamer 鑽製股骨隧 道. Inside-out 的好處是不必在大腿再 切一個傷口, 也比較不會傷害股四頭 肌. 本實驗的目的,在比較各組股骨隧 道角度, 利用測量股骨端(模擬)受力的 模型, 在膝關節彎曲 0、30、60 與 90 度時來測量各組的移植物受力(Graft Force)的情形. 進一步釐清後十字韌帶 重建時, 為重塑膝蓋往後方向的穩定 度, 所選擇的隧道位置和角度, 對於 後十字韌帶重建所扮演的角色. 材料與方法: 10 隻成熟而體重都約在 100 公斤 左右的豬,各取其兩個後肢,總共有 20 付完整的膝關節.隨機先分成 2 組,每 組 10 隻, 各取下肢帶骨足掌筋代替所 謂股骨四頭肌或骨髕骨韌帶.。 第一組:, 10 組股骨-後十字韌 帶 - 脛 骨 結 合 体 (femur-PCL-tibia complex).脛骨隧道端也以鈦合金阻斷 性螺絲固定. 第二組:, 10 組股骨-後十字韌帶 - 脛 骨 結 合 体 (femur-PCL-tibia complex).脛骨隧道端也以鈦合金阻斷 性螺絲固定. 20 組股骨-後十字韌帶-脛骨結合 体(femur-PCL-tibia complex).在 90 度 彎曲,正常旋轉角度,兩側分別固定在 材材試驗机(MTS machine)上,股骨固 定在基座(base)的夾具,由移植物經由 隧道接上 LOAD CELL 之上. 脛骨垂 直固定在施力頭(cross-head)上的夾具 上. 做張力測試(Tensile strength test)。

先 施 以 垂 直 加 力 於 脛 骨 , 以 50mm/min 的 速 度 , 施 以 向 後 移 位 (posterior translation) 的 力 , 施 力 到 140N 為止, 記錄其 LOAD CELL 的應 力。並觀察各小組移植物的變化. 以膝彎曲 90 度, 60 度, 30 度, 及 0 度的各角度均做測試. 以 student T 驗來化較,分析各小 組的差異。並分析負載/位移之線性迴 歸因線。 結果: 在各組中我們取其中 7 組有效的 實驗數據. 膝彎曲 90 度 INSIDE-OUT(I) 組 42.79 ± 6.5N,: OUTSIDE-IN(O) 組 81.27±10.2N (p=0.0034<.01, Student T test) 膝彎曲 60 度 INSIDE-OUT(I) 組 60.45 ± 5.5N,: OUTSIDE-IN(O) 組 91.33±12.2N (p<.05, Student T test)

(4)

膝彎曲 30 度 INSIDE-OUT(I) 組 75.77 ± 5.6N,: OUTSIDE-IN(O) 組 77.97±8.0N (p>.05, Student T test) 膝彎曲 0 度 INSIDE-OUT(I) 組 91.33 ± 7.2N,: OUTSIDE-IN(O) 組 82.97±8.2N (p>.05, Student T test) 討論: 依過去針對後十字韌帶的股骨端 的生物力學研究, 各個學者提出了不 同的看法, 但並沒有股骨轉彎的生物 力學的研究; 其中各個學者對後十字 韌 帶 股 骨 端 的 生 物 力 學 研 究 . Dr. Harner 著 力 在 股 骨 端 雙 股 (double bundle)重建. 其認為在各個膝蓋彎曲 的角度, 以 double-bundle 較能重塑膝 的穩定度. Dr. Albright& Dr. Ortiz 等等 長點(Isometry)的探討. 利用不同的力 量施予移植物時, 股骨端的等長點會 改變. 而 Dr. Markolf 等則合併脛骨鑲 嵌法(Tibial Inlay Method) 做生物力學 的研究, 支持在股骨端 Eccentric point 上 做 重 建 ( 前 外 束 anterolateral-AL bundle 的 重 建 ); 這 樣 在 股 骨 端 Eccentric point 的重建, 其移植物的受 力(Graft Force)較少. 除了生物力學的研究, 在 X 光影 像學的研究上:若以脛骨鑲嵌法重建 後十字韌帶, 因可以精確地選擇鑲嵌 的位置, Dr. Miller 等除了在臨床上採 用鑲嵌法重建後十字韌帶之外, 也在 研究上, 針對股骨端,提出關鍵角度 (Critical Angle); 認為除了脛骨端 轉彎的角度(一般稱為 Acute Turn)會 影響移植物之外, 在股骨端轉彎的角 度也不可忽視. 但在實驗之中, 我們較難去掌握 模型的 eccentric point 和 central point, 因此這一部分是以 PCL anterolateral bundle 的 point 做為代表. 在實驗中, 我們發現移植物, 在 利用 INSIDE-OUT 股骨隧道製作法的 方法. 在膝彎曲 90 度時, 有較小的移 植物受力. 其他角度並沒有明顯的差 異. 因在後字韌帶斷裂時的臨床表現 上, 當膝彎曲 90 度時, 膝關節會受到 較大後後的力量. 本實驗也印證這個 力 量 會 傳 至 移 植 物 上 . 證 實 INSIDE-OUT 和 OUTSIDE-IN 方法中 移植物受力的不同. INSIDE-OUT 股骨隧道製作法的 方法中, 臨床上的這樣較小的受力, 對移植物而言, 理論上會有較好的保 護作用. 但在臨床上, 並不代表這就 比較有利, 相對的力量可能被股骨轉 彎所吸收. 而這樣的力量在股骨轉彎 處可能會造成移植物的傷害. 例: OUTSIDE-IN(O-6)組 例: OUTSIDE-IN(O-6)組

(5)

計畫成果自評: 從本研究作者得到以下幾點心得:  本實驗顯示, 若以脛骨鑲嵌法重 建後十字韌帶,利用 INSIDE-OUT 股骨隧道製作法的方法.在膝彎曲 90 度時, 有較小的移植物受力, 對移植物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 雖 本 實 驗 顯 示 , 利 用 INSIDE-OUT 股骨隧道製作法的 方法.有較小的移植物受力. 但我 們認有部分的力量分散至股骨隧 道的轉彎處. 目前仍無法證實此 力量在股骨隧道轉彎, 是否會造 成移植物的型變或磨損.  後十字韌帶重建術後的復建, 膝 彎曲角度的增加, 應較保守.  本套以豬為實驗動物模型的生物 力學測試模式,可運用於前十字 韌帶,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側韌 帶,和後外側構造等相關的生物 力學研究  以壓力感測片受力板的受力及移 植物的形變, 來切入後十字韌帶 移植物的癒合, 是下一階段研究 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Miller MD, Bergfeld JA, Fowler PJ, Harner CD, Noyes FR.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ed knee: principles of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Review] [58 refs]. Instructional Course Lectures. 1999; 48: 199-207.

2. Markolf KL, Zemanovic JR, McAllister DR. Cyclic loading of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placements fixed with tibial tunnel and tibial inlay methods.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2002; 84-A: 518-524.

3. McAllister DR, Markolf KL, Oakes DA, Young CR, McWilliams J. 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tibial inlay and tibial tunnel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graft pretension and knee lax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2; 30: 312-317.

4. Oakes DA, Markolf KL, McWilliams J, Young CR, McAllister DR.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tibial inlay and tibial tunnel techniques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alysis of graft forces.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2002; 84-A: 938-944.

5. Harner CD. Janaushek MA. Kanamori A. Yagi M. Vogrin TM. Woo SL.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a double-bundl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28: 144-151.

6. Daniel A. Oakes, Keith L. Markolf, Justin McWilliams, Charles R. Young, and David R. McAllister. The Effect of Femoral Tunnel Position on Graft Forces During Inlay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m J Sports Med 2003 31: 667-672

7. Clancy WGJ, Shelbourne KD, Zoellner GB, Keene JS, Reider B, Rosenberg TD. Treatment of knee joint instability secondary to rupture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port of a new

(6)

procedure.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 American Volume. 1983; 65: 310-322.

8. LaPrade RF. Muench C. Wentorf F. Lewis JL. The effect of injury to the posterolateral structures of the knee on force in a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graft: a biomechanic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0(2):233-8, 2002

9. Lipscomb ABJ, Anderson AF, Norwig ED, Hovis WD, Brown DL. Isolate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Long-term res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93; 21: 490-496.

10. Hughston JC, Degenhardt TC.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Clinical Orthopaedics & Related Research. 1982; 59-77.

11. Kennedy JC, Hawkins RJ, Willis RB, Danylchuck KD. Tension studies of human knee ligaments. Yield point, ultimate failure, and disruption of the cruciate and 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s.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 1976; 58: 350-355.

12. Butler DL, Noyes FR, Grood ES. Ligamentous restraints to anterior-posterior drawer in the human knee. A biomechanical study.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 American Volume. 1980; 62: 259-270.

13. Gollehon DL, Torzilli PA, Warren RF. The role of the posterolateral and cruciate ligaments in the stability of the human

knee. A biomechanical study.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 American Volume. 1987; 69: 233-242.

14. Covey CD, Sapega AA. Injuries of the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view] [115 refs].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1993; 75: 1376-1386.

15. Girgis FG, Marshall JL, Monajem A. The cruciate ligaments of the knee joint. Anatomical, function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Clinical Orthopaedics & Related Research. 1975; 216-231.

16. Chen CH, Chen WJ, Shih CH. Arthroscopic double-bundle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ith quadriceps tendon-patellar bone autograft. Arthroscopy. 2000; 16: 780-782.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transcription of iNOS and COX-2 in macrophages and many other cell types (Huttunen et al.,.. Consistently, we have found that NF-B acti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計畫編號:NSC 89-2314-B-038-034 執行期限:88 年 12 月 1 日至 89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王靜瓊 台北醫學大學生藥學研究所 共同主持人:顏焜熒、楊玲玲

The effect of injury to the posterolateral structures of the knee on force in a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graft: a biomechanical study..

We built a Distribut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Shell (DKAS) for medical decision support using a web browser as the platform and the Internet as the communication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參與本計劃的研究生從本研究計畫的執行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分子生物學 (包括 RT-PCR 與 Q-PCR),蛋白質生化學 (SDS-PAGE and Western

To investigate the types of cell death induced by Cd or Hg, PS externalization and PI uptake in intact MRC- 5 cells following Cd or Hg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with a flow cytometer.

Densitometric analysis of eNOS gene expression normalized with 18S showed a 1.4±0.4– fold increase in cardiomyocytes exposed to mechanical stretch for one hour compared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