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uç bulunamadı

9506圖專巡禮:帶領北醫放射線科走向國際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9506圖專巡禮:帶領北醫放射線科走向國際化"

Copied!
6
0
0

Yükleniyor.... (view fulltext now)

Tam metin

(1)

圖書專員巡禮:帶領北醫放射線科走向國際化

—訪萬芳放射線科陳榮邦主任

讀者服務組 徐華玉 陳主任提到 10 年前剛到北醫服務時,即接受「綠杏」的訪問,當時期許北醫放射線科能走向國 際化,10 年後的今天再次受訪,如同對自己的檢視。陳主任是一位有熱忱、有目標、有方法的 人,凡事思考、有獨到的見解。感謝陳主任撥空接受訪問,豐富的內容、創新的想法使筆者如沐 春風。如此精彩的內容,您怎能錯過呢? 時間:95 年 5 月 12 日下午 2 點 地點:北醫圖書館研究小間 2 陳榮邦主任簡介: [專長] 腫瘤影像診斷、骨關節、脊椎疾病影像診斷、乳房疾病影像診斷 [經歷] 前台大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師、舊金山加州大學進修 放射線之起源 倫琴(Roentgen)於 1895 年 12 月 28 日發表第一篇有關他首先發現 X 光的報告,並展示第一 張 X 光照片,那是用他太太的手所照出來的。接著對放射線界改變很大的,是 1972 年市場問世 的電腦斷層技術(CT)的興起,使得平面的東西能夠變成 2D,也就是二維影像。若只有平面的 X 光片,不足以把放射線科獨立為一個專科,有了 CT 之後,不論它的服務量、需求、經濟規模都 可以把一個放射線科獨立於各大臨床科之外,因此電腦斷層技術是個關鍵點。我國的 CT 儀器約 在 1978-79 才引進,屬於後期了。第三波最大的影響是 MRI(核磁共振),MRI 使用於臨床診斷大 概是在 1981 年開始,將放射線領域推到後期的分子影像與功能性影像,而放射線專科也分得更 細了。

(2)

陳主任與放射線學科的關聯 陳榮邦主任於 1996 年剛到北醫服務,該年即是倫琴發現 X 光之後 101 年,陳主任舉辦了全 國第一次放射線品質研討會,就是用倫琴百周年紀念為主題。而 MRI 技術在美國第一台始於陳 醫師學習的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亦是他研究教學的地方,一些歷史淵源,陳主任皆參與其中。 北醫放射線科的發展 陳主任自 1996 年 3 月來到北醫及附醫,7 月即被指派負責籌劃萬芳醫院放射線科,同時負 責兩家醫院放射線科的行政、管理、服務甚至於教學研究等工作。陳主任對於放射線學科的目標 是走向國際化,其作法是需要有三個角度的平台:從國內服務角度、研究推廣的角度與學生學習 的角度。 以人力來看當時的北醫放射線科其實只有兩位醫師,萬芳放射線科早期更是幾乎連燈與櫃檯都 沒有,一切從零開始。經過努力,現在北醫有四位,萬芳有七位,共十一位專任主治醫師;而在 學校教職數部份,成長也是驚人,從一位講師,到目前專任的兩位副教授、兩位助理教授,真感 謝院方與校長的大力支持,達到十年來人力的成長指標。 對於學生學習角度的平台,陳主任建議學生在大學部上課時建立基本知識(basic knowledge),見習時訓練基本技能(skill),這是用所謂的學習品質(basic requirement)來評量; 教學的部分做了一些改進,後來經驗都發表在「醫學教育」雜誌。至於 intern 實習醫師雖是選修, 仍希望其能夠多看,做到吸引部分醫學生未來朝放射線科的住院醫師發展為主。其中讓陳主任感 到相當滿意的是一些實習醫師有很好的學習動力與熱忱,陳主任指導其方法及整理病例報告,他 們很用心,連續三年來已有 10 篇以上的病例報告被 SCI 收錄。對於論文的寫作方法已有一個初 步學習的機會,經過這樣努力的過程,除了成就感以外,同學更學會了一套會釣魚的方法。 國內服務的部分,陳主任正努力評估並即將制定我國放射線醫師未來 10 年之人力政策、病 安建議及經營效益之評估,這些都是同業重要行政服務之目標。 要怎麼做才達到國際化呢?就是多在國際舞台曝光並且要亮麗。Intern 都有能力發表 SCI 的病例報告,每一位主治醫師每一年都有論文,而且 SCI 的文章不少。因此陳主任說:「10 年 來從人力的成長與教職的成長,放射線學科共產出 149 篇論文,其中 84 篇為 SCI 論文,另外 從學生知識與技能平台的建立到 intern 的成果,我想真的走向國際化了。」 改變不一定是進步、創新不忘基本功 對於放射線學科,陳主任三個平台的作法與國際化的目標掌握得很穩,他認為一個領域的 學習,「基本功」要足夠,不一定非要強調「創新」不可,兩者應該是共存!陳主任對於太多創 新與變化有不同的詮釋,創新是需要的,但不要認為改變就是創新,變化太多其實很多事情是原 地踏步,它只是一個改變,卻不一定是進步,當然有些事情是不得不需要改變的。回到對於學生

(3)

的訓練上,不管從大學部學生時代到實習醫師等,每個階段都需要建立基本功,當然創意的部份 也需要,但要注意不要認為改變就是一種創意,很多時候是會被混淆的,這兩個是不同的事情。 放射線學科的學習重點

陳主任提供兩本放射學科的基本經典著作如下:

1. Diagnostic Imaging. 4th edition,2004 出版書局:Blackwell Science Inc 作者:Peter Armstrong. 2. Essentials of Radiologic Imaging. 7th edition, 1998 出版書局:Lippincott-Raven 作者:Juhl JH,

Crummy AB, Kuhlman JE.

對於醫學的部份,陳主任則不太建議或鼓勵同學看一些所謂很大或很厚的經典著作。觀念 會引導行為,陳主任在第一堂課即會給同學一個觀念:課堂的材料和上課聽老師的經驗是零碎的 (piece by piece),把書讀完才有連貫性,才能建立整體概念。而即使如此,那些學來的都還不是 屬於自己的,將來碰到病人,才會成為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因此重點還是在實際到醫院之後的階 段,病人是老師也是教材,看了病人回頭查閱經典或文獻或網路的資訊,唯有經過自己的經驗去 查證,才是自己的知識,這樣經典才會對自己有價值;反之,它與普通的書沒有太大差別,只是 一個工具。 對於學生的必備學習態度,陳主任認為:學習是將零碎的資料吸收成資訊再轉變為知識, 其成敗取決於整合(integration)的能力,整合或關聯性能力越強,可能就是未來主導社會的人。另 外是更深層的知識啟發,教師除了上課教導普遍知識,尚需付出一些時間去輔導跟不上的同學或 者需要輔導的同學,另外還需要啟發較優秀 10%的同學,這 10%的同學往後是帶領社會往前走的 人。 陳主任認為有些學習文化需要改變,比如說:什麼叫進步?進步需要衝撞,進步需要經得 起挑戰,進步是一個你擁有實力之後,敢講或發表出來,不斷地 challenge 的過程!陳主任希望 同學能和他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說服、衝撞和挑戰,同學之間也需要這種挑戰。因此陳主任 都有分組討論的課,希望同學們有 diversity、有意見、有爭吵,這個就是進步!不過如果有些老 師不習慣如此的作法,同學可能被貼黑標籤,冒犯長輩或師長,當然同學態度上要注意。因此必 備的學習態度,是必需充實自己,而且要有衝撞和 challenge 的精神,進步是不斷的妥協才產生 的,而不是只有改變;二是要有整合能力,不要學一科跟別科沒有關聯,一定要跟別科的知識連 貫起來。因此教師在課程的安排上,也有責任和病人連起來,才不至於變成病是病,人是人。三 是主動積極學習,如發現一個問題時,不同的學生會呈現不同的解決方法,如同電腦設計網頁, 有些學生思考可能只有一個大標題、一個畫面,而有些同學能夠瞭解更深到第二層、或第三、四 層,這些人將來就是主導建設知識的人才,因此學校與教師有義務、責任和使命培養、找出這些 人才。 求學歷程的分享

(4)

陳主任是北醫畢業的校友,1985 年之後在台灣大學附設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四年,1989 年擔 任總醫師之後出國到舊金山加州大學,1992 年回國先到和信醫院(前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1996 年 3 月到北醫附設醫院,同時 7 月萬芳醫院開始規劃,一直到 2000 年轉任萬芳醫院。在這個歷 程陳主任分享四點,同時也給同學一個互勉:1.做任何事情要有熱忱(Passion),陳主任看同學、 看人也是這樣,有熱忱就有動力,而這個動力不是因為獎勵金或獎品驅動的,熱忱是在沒有誘因 的情況下產生的,這樣的人才是社會需要的。2.當然要有興趣才會有熱忱。不過有時興趣和熱忱 還不夠,為什麼不夠? 陳主任舉了一個實際的例子:「我剛到舊金山加州大學時,我很努力每天都弄到 11~12 點 整理教材,再與我的指導教授學習怎麼看 X 光片,有一天他跟我說:『你再學一年,把這些教 材拍成幻燈片,那都不是你的,那是我們加州大學的,那是我這個教授的,你必須要將這些轉換 到自己身上,我很願意把所有的教材教給你,可是你這樣不會成功,因為你沒有目標。』我當時 整個人愣了一下,因為台灣的學習就是如此,需要大量的經驗,但錯了!不是那樣的,是『方法』 跟『目標』。就如同我剛剛說的,把整本經典唸完都沒有用,你不可能變成 Harrison,把整本 Bible 唸完,你不可能變成耶穌,你一定要轉換到自己身上,這個轉換是很困難的,需要方法跟步調。 後來教授給了我一疊研究的 proposal,他說:『用一年的時間把這個研究做出來,之後的東西就 是自己的,你的目標就是用一年把研究方法建立,以後的路你自己走。』哇!我覺得簡短的一番 話我完全醒過來,我們需要的是目標與方法!」 因此,陳主任強調興趣是基本的,熱忱是非常需要的,再來就是要有目標、有方法,這樣 才是自己的。 閱讀的方向 陳主任希望同學多看書特別是人文的書,科學或者技術等其他類型的書也需涉獵,因為說 不定將來「通才」會較「專才」的人需求量大。陳主任以往都會看散文和詩,最近這段期間看較 多資訊類型或雜誌,如 Sloan 管理季刊雜誌,是 MIT 出的、哈佛評論等,另外還有醫學教育類與 專業的部份。 對於資訊使用行為,陳主任同樣也有獨特的看法,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人造成的,人怎麼樣 組成,這社會就是如何,資訊也是一樣。因此陳主任有個習慣,他稱為有點怪癖,也許有的人是 固定搜尋主題,但陳主任是固定搜尋「人」,如在放射線領域大師級的人物,他會固定搜尋其 papers,因為陳主任知道這些人是已經走在社會的前面,造成一個潮流。而這個潮流陳主任也思 考過,他說:「到底是要跟著潮流好,還是不要跟著潮流好?很多人認為不跟著潮流就可以創新, 不是的,潮流是擋不住的。在潮流當中,會有很多東西掉落,如這個研究有一些限制(limitations), 這個方向中有些掉落下來,我們去撿這些東西,就是一個進步,『也許這次科學進步是小小一步, 可能是人類未來的一大步』,就如同登上月球的阿姆斯壯一樣,他那個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 潮流就是如此,所以我認為研究是要跟著潮流來做,潮流裡面很多掉落的東西,你要突破這些, 你就會成功。所以我去尋找資料我倒是會找人,我會固定找我之前的指導教授,看他最近新的 papers,知道他的方向。」

(5)

對圖書館的期許

這一段的訪問,使身為圖書館員的筆者如同得到知識甘霖,陳主任不僅是給了建議,亦分 享 5 年前至英國開會並拍攝 Cambridge 與 British library 的照片,使筆者體悟寶貴的經驗。總是使 用圖書館的您,是否也曾經這樣感受過呢?身為圖書館管理者,是否又這樣思考著呢?以下保持 原汁原味,與大家分享陳主任的細微觀察與睿智: 陳主任:「這是我很有興趣的議題─圖書館期許,圖書館以後變成怎樣我也不曉得,就像 以前的照片都是 paper 相片,現在變成是數位化檔案,這種東西很奇妙,從舊到新,也許是一個 改變,可是到達社會的某一個接受點、臨界點或是叫作一個閾值之後,他會全部沒有辦法往後退, 就是全面被取代,像現在的 CD 取代以前的錄音帶,甚至以前小時候很大的唱盤,可是那個臨界 點在哪裡不曉得。不管是書也好,資訊也好,跟圖書館也好,我們處在一個未知的時代,所以我 們應該有所主導和應變。有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如同剛才所講的,可能擋不住這個潮流,就 會一下子到達 acceptance threshold,acceptance 就是人們的接受度,一下子會翻過來,突然間下一 代或是再下一代,不知道什麼叫圖書館 ?可能只有網路,是好是壞不曉得。另外一個情況是化學 變化,什麼叫做化學變化?就是會達到某一個平衡,包括內部或外部的力量衝擊過來,digital 數 位的東西越來越多,達到某一個平衡,然後轉型(transform)。 那到底是整個被潮流取代好,還是轉型好呢?很難預測未來是如何,但回頭來想我們圖書 館的重點,核心價值是什麼?我看過所有你們的圖專專訪和名人專訪,看到副校長提到要把舊的 作品特別是絕版經典保留,就是圖書館的典藏。 那我們又想到舊的跟新的有什麼不一樣?新的就是不外乎多了聲音,有聲書多了動畫、多 了影像,可以沒有固定的 space,是一個 digital 資訊的獲取;圖書館舊有的,就是有一個很大的 space,有典藏、有展覽和展示,這些比較安靜的部份會不會一下子在未來幾年或 10 年完全被取 代?就如同剛剛說的不確定性一樣,是取代呢?還是轉型?有些是轉型像誠品書局與以前書局不 一樣,這個也許和美國好幾家書局的情形是一樣的,裡面有賣咖啡的,一些別的藝文活動。可是 轉型到後來會失去他原有的主體,也是不妥,畢竟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典藏的部份是需要,可是 不要變成只有博物館,圖書館如果只是用來堆放書的地方也不妥,它的核心價值除了資訊,或有 什麼呢…?

『看著照片分享』:Cambridge Library 的窗外是個綠地,外面學生躺在草地很 relax 很 free, 窗戶十分古典,library 的走廊兩側的讀者在看泛黃的莎士比亞原著珍藏,館內書都很舊了,書桌 也因為舊書或使用過而顯得很亂。走出來有個很像北醫的楓林大道。另外是英國的 British library, 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是在那裡研讀,創建了《三民主義》,還有一些數位的微縮版,有些不一定是 書,有些是手稿,滿有趣的。 所以我想到一個問題,一個地方的靈性取決於這個地方有沒有故事,我們需要太多故事了, 孫中山跟大英圖書館離不開關係。北醫需要一個故事,這個圖書館有沒有故事也許是關鍵,所以

(6)

圖書館會不會被取代,不會的,做到這樣就不會了,我們需要 story、需要感動、需要熱忱,這 個部分太缺乏了,毛澤東也曾經當過北大的圖書館管理員呢?

圖書館是一個交流,甚至於更高層次,是一個 wisdom 的地方,是一個智慧交換,或是心靈 感動的地方,這個地方怎樣醞釀一個 culture,一個文化,那就成功了。如同『我不在咖啡店,就 在咖啡店的路上』,『我不在圖書館,就在圖書館的路上』,絕對不是只有資訊的 provider 或者 只有一個 knowledge 的 resource,這是不夠的。我們知道整個人類的發展是從 data collection 到 information,到 knowledge,再來就是 wisdom,如何做?我覺得不妨有兩個方向,就是請一些作 者來導讀,當然是需要有熱忱的作者,不然那費用就很高了,如果是有一些暢銷書也好,非暢銷 書也好,就讓這裡來來去去看到的學生轉來轉去,生氣就產生了,生命就在那裡。其實我從前滿 常去萬芳圖書室的,還有紙本的時候,是為了一個習慣,好像喝咖啡不一定喜歡,就是要喝,而 是那邊有一個文化,有一個習慣,久了你就會有靈感。所以圖書館如果能夠做到一個靈感 idea 或是 wisdom 的交換,氣氛營造是重要的,如果將來你說圖書館要 transform 到什麼程度是一回事, 可是它的靈魂的層次絕對不是只像窗戶一樣,一定是 wisdom 的交換或是 new idea 的交換,就是 一個溝通,這個部份不妨從文化著手,請多一點的作者來導讀,在這裡坐久了就會有一天如同孫 中山與大英帝國圖書館,所以這裡需要多一點故事,甚至於找人來拍連續劇都可以,需要亮麗需 要 bright,亦或偶爾可以變成一個展覽的場所。」 短短一小時的訪談,好似一場腦力激盪,獲益良多。 圖書館回應:建立館藏與提供服務是圖書館的使命,「文化」與「故事」則能為圖書館帶來生命 與生氣,感謝陳主任的剖析與帶領思考,本館必將努力創造屬於北醫圖書館的良好閱讀環境,提 供校內讀者優質閱讀氛圍。

Referanslar

Benzer Belgeler

啤酒肚 傳統醫學科 林宗樾醫師

外國人看中醫-講英文嘛ㄟ通 傳統醫學科 林宗樾醫師

女性更年期尿失禁之中醫治療 傳統醫學科 歐景騰醫師 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針對 2263 名 54 歲以上女性調查發 現,國人

小兒睡眠障礙 傳統醫學科 陳玉娟醫師

更年期障礙之中醫療法 傳統醫學科 陳玉娟醫師

濕疹之中醫治療 傳統醫學科 歐景騰醫師

曾有六十 歲左右的男性患者,習慣於秋冬季進行食補,又特別愛在吃

產後中醫調理之泌乳不良 傳統醫學科 陳玉娟醫師